更新时间:2022-06-08 23:54:05
【手机中国】从2021年到今年,这是手机厂商争夺份额、逐鹿中高端市场的一段时期。可以预见,在下半年乃至未来几年时间内,这种态势会继续保持下去。而在巨头的脚下,落寞的手机厂商仍然在千元机和百元机市场中苦苦挣扎。
酷派“挣扎”或许不足以概括完它们的生存状况,“迷茫”“摆烂”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如果说在十年前的手机市场,“山寨机”还属于大多数;那十年后,山寨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入流的产品。在冲击高端化的浪潮中,主流厂商向上发起冲击,而那些落寞的手机厂商在下沉,甚至与山寨机为伍。
与“山寨机”为伍
山寨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杂牌手机或高仿手机。如今,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愿意像十多年前那样为山寨机买单,但只要市场还有需求,山寨机就很难消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退下来的手机厂商选择与山寨机为伍。
乐视智能手机Y1Pro此前的5月31日,乐视商城上架了一款百元新机——乐视智能手机Y1Pro,价格区间为499元至899元。作为一款百元机,它配备一块5英寸大屏,提供256G存储版本。
关于这款新机的外观,不能说它和iPhone 13相像,只能说一模一样。在正面,乐视智能手机Y1Pro拥有iPhone 13同款的刘海屏。在背面,该机的后置双摄镜头呈对称排列,iPhone 13用户见了可能也得花点时间辨别。
现在百元机有必要搞营销?乐视就这么做了。除了外观,乐视智能手机Y1Pro的“亮点”还体现在宣传语和定位上:拒绝性能过剩,让用户只为核心价值买单,定位“入门旗舰机”。显然,这是一款包装胜于产品本身的手机,它面向的是那些相信手机性能过剩的用户。尽管如此,那些用户在看到这款百元机时可能还得犹豫再三,因为它的配置真的过于简单,在同价位产品中,其实不乏其它选择。
乐视智能手机Y1Pro与乐视相比,酷派更为活跃,此前曾发布过酷派COOL20、COOL 20 Pro等手机,属于百元机和千元机大户。6月6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酷派宣布,将于6月13日发布新机。从官宣海报来看,酷派新机将配备对称式双扬声器,定位可能和酷派COOL 20 Pro差不多,也属于一款千元机。
酷派新机官宣海报乐视曾经是国产品牌里的一匹黑马,酷派则是过去“中华酷联”的一强。但现在,它们已经沦落到与“山寨机”抢市场。这些手机厂商在争夺下沉市场,忘我复制iPhone、华为高端机的过程中,注定只能游离于主流之外。
游离于主流之外
所谓主流,就是大众所能接受的常态事物。而酷派们始终游离于主流消费者的需求之外,无法打入中高端市场。如果说主流大厂们还拥有用户选择的机会,那酷派们连把握这种机会的机会都很难得。
过去一年多时间以来,国内主流手机厂商与其说是在冲击高端市场,不如说是在冲击中高端市场,这让酷派们难以找到挤进中端市场的机会。
小米手机小米在财报中将3000元或300欧元以上的手机定义为高端手机。而Counterpoint研究报告中将高端手机定义为价格超过400美元/2548元人民币的手机。按照这个定义,去年高端手机市场同比增长了24%,远超平均增长水平。与此同时,国内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已从过去的1500元到2000元增长至2700元到3000元的价位段。
目前,国内中高端手机市场水太深,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酷派们在出货量和销量榜单上只能归为“其它”。2021年,酷派的出货量只有163万台,而头部大厂小米疯狂输出了89亿台手机。而在“中华酷联”时代,酷派曾超过三星和苹果,一度占据21%的市场份额。
对于酷派们来说,难以重塑的产品力,无法积累的口碑,让它们积重难返。反映在市场上,消费者虽然有怀旧情怀以及对品牌的信仰,但如果说到买单,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销量惨淡
被抛弃的手机厂商,销量能有多惨?
以乐视手机为例。去年9月,乐视手机宣布回归,不久便发布乐视S1。当时,这款手机主要的噱头是“全国产”。据官方称,该机的芯片、内存、屏幕采用的都是“全国产”元器部件,发布价格为1599元。目前,在乐视商城官网上,这款千元机的累计评价定格在25条,价格已经下降到1299元,销量可想而知。
乐视智能手机S1类似的情况,格力手机也曾遭遇过。
如今,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在逐年上升,而乐视走的是低端、低价路线,且产品力不突出,必要时需要对市场作出妥协,所以降价的情况很常见。显然,乐视手机已经不再被中国主流消费者所待见,而这也是很多“其它类”手机厂商面临的困境。
写在最后
在主流手机厂商不断涌向中高端市场的当下,酷派们只能下沉到低端市场。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也丝毫不能放松,因为在“其它类”这个归类中,品牌数量实在是太多了,金立、朵唯、纽曼、酷比、索爱等等,一双手都难以数过来。幸运的是,主流大厂们对这一市场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
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巅峰,这在国产手机品牌中从来不乏先例,乐视、酷派都是曾经的黑马。但从低谷再走向巅峰,或者长时间维持巅峰的状态,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对于那些落寞的手机厂商来说,只能选择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