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0-19 11:46:03
如今,家长对教育非常关注,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都成为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既然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教育,边肖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些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学校欺凌面前,无论是以“威来门”为首的欺凌者,还是屡遭欺凌的“陈念门”,都因其深刻的因素而卷入学校欺凌。
穷人有什么可恨的地方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校园环境会对校园欺凌产生什么影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技术学院“学校欺凌”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对某省4100名中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753份,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对学校欺凌进行了探讨,试图找出影响中学生卷入学校欺凌的因素。
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共同特征。
生活中,欺负人和欺负人是一样的,个人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又高又壮,有些又矮又瘦。有的很受大众欢迎,有的却不被同学喜欢。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通过经验总结和访谈,团队发现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其中,欺负者通常表现为:冲动、难以抑制;心胸狭窄,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自私自利,对事情斤斤计较,从不考虑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感到不满;羡慕,好胜,不能容忍别人超越自己。
但有一定特征或习惯的学生更容易成为学校欺凌的受害者: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不喜欢交朋友;生活习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爱干净、不讲卫生、太讲究清洁等。特征不多的人,如肥胖和女性化的男孩和群体;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的问题,人们在说话或做事时不注意场合或方式;在某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如身材矮小、精神或身体缺陷;请型人格,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并且容忍懦弱;爱炫耀,喜欢吹嘘自己,并且有很强的虚荣心;外观不佳,显眼处有明显胎记或脸上有较多痘痘。
不同世代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
除了个人特点,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本次调查的人口统计信息,团队将样本家庭分为代际寄养家庭和非代际寄养家庭。结果表明,代际家庭的孩子比非代际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
根据团队分析,两代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在非代际家庭中,父母更注重家庭教育,他们强调孩子性格的培养和规则的建立;世代养育的家庭之间的结构关系更为复杂,父母教育的缺失更为明显。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数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忽视家庭教育,容易导致他们任性、自私、霸道的性格。
该团队的研究发现,在同一个家庭中,孩子可以从祖父母和父母那里获得几乎相同的“情感温暖”,但在“行为引导”和“惩罚与控制”方面,父母会比祖父母更加具体和严格。父母更注重家庭权威的建立、规则习惯的培养、交往群体的约束,而爷爷奶奶则以“快乐”为导向,更强调孩子的自由发展。
研究小组认为这是欺凌发生的原因之一
研究小组对中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学校欺凌得分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严厉的父母惩罚会使中学生更容易卷入学校欺凌。
研究小组发现,无论是欺负者还是被欺负者的父母的养育方式都比较严厉,给予的惩罚往往超过了孩子应得的程度。根据团队分析,在这种育儿方式下,父母对孩子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冲突应对策略的指导较少。此外,这些孩子不太可能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也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心理适应性差,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进入人际交往情境。他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可能更极端。他们经常将别人的行为解读为敌意,并在生活中表现出攻击性,因此他们更有可能参与欺凌。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可以通过代际传递发挥重要作用,如一些成功的理念、对好恶的判断,包括如何抵制欺凌、如何保护自己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团队发现,大量中学生家庭受到生活压力和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导致亲子情感“断崖式”断裂。
除此之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巧妙地管教孩子,家长的不当干预甚至可能导致欺凌的发酵。有些家长原本想教育孩子抵制欺凌,但却用“拼了命”、“狠心”、“忍一次就过去了”等不恰当的字眼误导孩子,让孩子欺负别人或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有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欺负后,甚至直接参与了欺凌事件。
中来。被调研学校都没有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置方案
学校作为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内外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氛围及其育人效果,进而对学校的校园欺凌发生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校关于校园欺凌相关规章制度的设置,对学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团队调研的十来所中学里,都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处置办法。一位老师告诉团队:“学校、老师对校园欺凌的界定不统一,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但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甄别,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类事件。”
所以,尽管多数教师对欺凌事件都有所了解,却不会直接参与其中。他们一般的做法是,大范围地对学生进行学校纪律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但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欺凌者更加有恃无恐。
在访谈中,一位欺凌者告诉团队:“老师也没有做什么,就是教育批评我们,让我们在说明书上写明原因……反正我经常被叫去办公室也经常写检讨,都习惯了,也没觉得有啥大不了的,他们又不会开除我,事情过去了又是一样。”
团队建议,对校园欺凌进行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制定全面的前期预防、中期干预与后期处置方案,对于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同区域内校际间的校园欺凌事件也层出不穷。在访谈中,有同学透露:“我们学校管得太严了,这种事情我一般都不自己出面,都是联系我其他学校的朋友帮我解决,反正只要不在他们的地盘上(学校)就不容易被发现,再说他们学校的处分又不严格,我一般有事他们都会帮我。”
团队提醒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注重自身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还要加强区域内学校间的沟通交流,争取实现协同管理。
教师介入不及时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
教师所掌握的干预欺凌的方法和能力,决定着能否对欺凌事件的及时介入干预,这是影响学校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及时介入”是校园欺凌处置的基本原则,也是其关键所在。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教师态度不明确、介入不及时,会使受害者产生无助与不安全感,使欺凌者存在侥幸心理,助长欺凌者的气焰。
不少老师反映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无奈,希望学校能够组织他们参加相关培训,并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校级政策与一线老师之间是有矛盾的:学校提出要挽救每一个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希望帮助到每一个孩子,但我们毕竟不是专任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于欺凌这类问题的解决也只能通过说教或谈心,但这些方式无法根治校园欺凌;另外,我们也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之前有学生的爸爸过来处理孩子被欺凌问题时,对我们说:‘你们快点赔钱,我可没时间来处理这事’。”
“让学生请家长到学校来,有的家长甚至当着老师的面就开始打骂孩子,家庭教育明显存在问题,但这个根源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
团队认为,学校的评价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实施情况良好、校园欺凌相关知识宣传工作稳步落实,学生自然卷入校园欺凌的几率就会减少。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的相关理解与支持。
监控报警设备完善学校的学生更少参与校园欺凌
以监控、报警设备为主的学校硬件设施也是影响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一大原因。因为欺凌成本高且隐蔽性差,监控报警设备完善学校的学生更少参与校园欺凌。
访谈中,一位欺凌者告诉团队:“我们一般打架当然会选择人少的隐蔽的地方,比如说厕所,只需要两个人在门口放哨盯着不要有老师过来,就很安全……其他人就算看到一般也不会告状,他们也不敢。”
目前,在团队调研的十来所学校中,校园安防监控系统虽已基本覆盖校园,但主要以视频监控设备为主,只能用于影像的保存和事后备查。对于安防系统中所必须的报警设备,尚存在系统间相互独立、不能联动的弊端。
除此之外,互联网带来的网络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维护学生话语权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少网络欺凌事件。团队发现,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比,学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却远远滞后。究其原因,团队分析,一方面是困于资金的短缺和专业人员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尚未意识到校园欺凌可能已经从现实场景转移到了虚拟空间,以致学校未能及时通过日常的监控来收集信息和预测舆论的发展,从而加剧了谣言的传播和网络欺凌的发生。
家校共育是改善校园欺凌的根本途径
虽说学校内是中学生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但学校周围也是校园欺凌的多发地点。与发生在校内的欺凌事件不同,发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由于参与人员更为复杂,往往欺凌程度会更加严重。
访谈中,有同学说到:“自己认识一帮人之后,就开始混得‘风生水起’了……现在结交的都是一起扛打,一起挨揍的兄弟,他们跟我们是同龄,但是不读书了,就在外面打工……”
团队建议,要加强对校园周边危险人员与场所的排查,建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于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学校良好秩序尤为重要。这是急需学校管理者注意的地方。
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团队建议,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校园欺凌问题,尤其要重视学校在改善校园欺凌中的作用。学校作为连接学生和家长的桥梁,既要注意自身校园规章制度的建设,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主流的学校评价机制都是以学业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忽视,与家长的沟通也仅局限于学生成绩相关方面。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不应该仅仅只发挥其教书的作用,更要体现其育人价值,而家校共育是更好实现学校育人目的、改善校园欺凌的根本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开设家长课堂,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实现家校共育,改善校园欺凌。
(刘晓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黄顺菊、吴梦雪为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 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
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刘晓 黄顺菊 吴梦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6月15日 08 版)
责任编辑:墨北